【老杜原创】戏说在印尼的中国镍产业合作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在印尼的这十几年,让印尼的红土镍矿华丽转身,演了一出大戏,红扑扑的原始食材让脑袋大脖子粗的中国大厨生生做成了满汉全席。

中国企业进入印尼镍产业,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2005年-2013年,主要以贸易为主,属于脉脉含情你情我愿阶段;2014-2021年,开始大量建厂,属于滚床单生娃阶段,男娃(火法)女娃(湿法)呱呱落地,一个比一个耐人(天津话,漂亮的意思);2021年-?,属于左手摸右手阶段,需要不断制造新热点才能维持和加强双方感情。

那么,已经进来的中国企业,都是怎样和当地合作伙伴”联姻“的呢?咱们好好研究一下。

一、已经入赘的中国好男儿

截至2022年初,青山莫若瓦力园区(IMIP)的入园企业

上图印在IMIP2022年台历的首页,时时刻刻地告诉看到它的人:在印尼谈合作,属我最牛!TOGETHER WE CAN!

没数花眼的话,大概是36家入园企业,别说别的,就是把这些企业召集到一块开个小会,恐怕会议室都不够坐的。每个企业发言5分钟,就得耗费仨小时。

这还只是表面的企业数量,他们内在的股权关系则更加复杂,足够管理者烧脑的。

我们再看两个拓扑图:

印尼青山园区主要项目拓扑图
印尼华友主要项目拓扑图

以上仅仅是两个举例子。两图是一家印尼本地公司的杰作,借来一用,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其实,每一个园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成功的,八星集团、埃霍曼集团相对于青山,哈利达集团相对于力勤资源,安塔姆相对于普勤时代,淡水河谷相对于华友,恒嘉亚相对于格林美。。。合作伙伴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有合作伙伴好还是完全自营好?

俗话说好女就怕嫁错郎,好汉就怕入错行,在印尼可以加上一句:合作伙伴就怕遇到白眼狼。

在印尼投资要不要合作伙伴?这是个多选题。

上面提到的几家中国企业,目前都在与当地的合作伙伴精诚合作,共创大业。当然,既然是合作,你就不能一股独大,为所欲为。有时候必须让渡一些利益才行。比如,在镍矿还能出口的时候,可能会让矿山独享出口镍矿带来的收益;在厂矿换股对价方面要照顾一下对方的情绪;动力或工艺的采用方案也要尊重对方的意见。。。这样,对方才能把自己的镇宅之宝托付给你,心甘情愿地嫁给你,看到你满满地诚意和聘礼,才能和你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合作伙伴才能成功?也不一定。也有一些大型企业,至少在起步阶段,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上位的。比如德龙园区,从外表上看,开始只有一重、象屿等国内央企国企等入驻,当地的合作伙伴仅仅是贸易关系,也一样慢慢发展壮大起来了。还有海螺水泥也是一样,以前他们在国内就是自己一家在偏远地区开拓疆土的,也把这个优势拓展到印尼来,短短几年之内建设了5-6个项目,搅的印尼水泥产业是翻天覆地,本土企业叫苦连天。不要合作伙伴的好处是:起步阶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系数,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先立起个儿来再说。当然,时间和银子的学费也是要自己交的。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选择,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就好。

三、未来怎么办?

开始我们说到,目前印尼的镍产业已经基本成熟,印尼的红土镍矿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女,当然说已经半老徐娘可能也不太恰当,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潜力还是有一些的,就看你怎么撩了。

以前我们介绍过,目前在印尼,企业曾经官宣过的RKEF生产线大约280条,其中青山和德龙各占100条左右,加上力勤、华宝、万向和华迪这些新生代小鲜肉,大体上火法冶炼镍铁也就是这个格局了。后面,就要看动力电池产业这些后生们的了。

关于这个产业链,以前老杜写过一些东西,大家可以参阅一下。

今天主要想说的是:这些新进入的公司,大多是和本地大型矿企深度绑定合作的。不管是咋样的模式,自己选择的路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成也萧何败也萧河,就请记住那句话:好的合作伙伴让你事半功倍,差的合作伙伴让你事倍功半,坏的合作伙伴让你血本无归!

祝后生们新婚快乐,早生贵子!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