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目前印尼的镍产业,呈冰火两重天之势:RKEF火法冶炼镍铁和不锈钢的产能相对原料供应和下游需求几近饱和,冶炼厂夹在中间比较难受。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以及本地原料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以说企业基本上是在成本线上挣扎,一些企业甚至萌生了卖掉几条产线的念头;早期建成的的高炉项目如振石GEBE岛、新华联、万向、恒顺等项目均早已停产,在享受过一段时间的原矿出口配额红利后成为历史尘埃。老杜认为,在印尼,可以说火法冶炼镍铁暴利时代已经过去,蓝海似乎逐渐变成了红海,如果没有靠谱的矿山支撑,无论是资源困扰,还是政策走向,都不再支持进行大规模投资。 反观在印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部分,目前仍在如火如荼地扩展之中,在印尼政府的积极“煽动”之下激情表演。湿法产品MHP(以华友和力勤为代表,工艺略有不同)目前已经稳产达产,传统火法冶炼低冰镍-高冰镍(镍铁硫化和回转窑硫化)日臻成熟,中伟的富氧侧吹能否成为一匹大黑马,大家翘首以盼,近期即可揭晓。目前国内一些相关上市公司还在印尼跑马圈地,集体扎堆儿破冰,想来也是形势所逼,不进则退,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老杜担心这些企业在积极抢滩之时,也有不慎“偏瘫”之虞。
经过长期不断的搜集,目前在印尼已经经过各企业官宣且媒体报道过的项目如下(共80家投资主体):

说明一下:

今年以来,印尼政府开始大力整顿未开展经营活动的矿权证(IUP),据最新消息,政府已经取消了 2,065 个 IUP,总占地面积3,107,708公顷。其中包括 306 个煤炭 IUP,占地 909,413 公顷;307 个 锡矿IUP,占地445,352 公顷;106 个镍矿 IUP,占地 182,094 公顷;71 个金矿 IUP,占地面积544,728公顷;铝土矿IUP 54个,面积356,328公顷;铜矿IUP 18个,面积70,663公顷;其他矿产1,203个IUP,面积599,126公顷。这些被取消的矿权证,约占已发矿权证总数的28%。
目前尚在能矿部许可下的镍矿山总数已经从原来400余家减少到293家。而在这293家矿山中,还在活跃的矿山不足百家,这些矿山目前成为各家冶炼企业的必争之地。
现有镍矿山分布如下:


不久前的一次外岛调研,看到了一些曾经死掉的矿山已经满血复活,但是总体上讲恢复开采的矿山并不太多,应该还是供不应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据反映某园区半年前的港口还看到母船驳船“车水马龙”在等着卸货,如今的锚地和码头已经看不到太多的船只等候了,这一点很令人担心。
然而,除了矿山数量和面积减少外,其实供给侧最大的隐患是储量未知问题。
目前,印尼政府对印尼镍矿储量的估计是:1.5%品位以下的17亿吨,1.5%以上品位的26亿吨。且不说低品位和高品位的储量倒挂引起质疑,凡是没有说明边界品位(CUT-OFF GRADE)的储量或资源量都是耍流氓。
依据笔者在印尼十六年做镍的经验,印尼的镍矿山有完备勘探报告的凤毛麟角,具有澳大利亚JORC标准的矿山不足10家。绝大多数镍矿山都是当地官员跑马圈地的结果,有些是简单挖了几个洞就进行全面积推算拿来忽悠,有的甚至连洞都没有挖,做了个假报告就从勘探证直接升级到了开采证。也难怪当前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矿权,因为这些没有商业开采计划(RKAB)的矿山基本上就是摆设,名存实亡。
在整顿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涉及中资项目的矿山被取消,甚至有些还在开采中就莫名其妙地被取消了,也是一种“冤案”,这一点就很印尼了。目前各家正在积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有的不惜打官司,但目前一些矿山还没有最终裁决结果。如果矿权迟迟不能解决影响开采,对本来原料供应就紧张的冶炼企业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即使湿法冶炼对矿的品位不是很敏感,但也有硅镁等指标的要求。由于成矿条件不同,一些矿山可能没有什么褐铁矿层就遇到了腐泥土矿层,矿层也很不均匀。历史上很多的褐铁矿由于当时追求高品位矿石,都与剥岩土一起混合埋掉了,谁也没有前后眼费时费力费钱地专门留着,因此也就没有历史低品位矿再利用一说,只能在今后的开采中注意分开分别利用,或与高品位矿混矿使用,以延长矿山寿命期。

以上关于镍矿储量的推断,在印尼待久了的投资者是公认的事实。坊间比较认可的印尼镍矿储量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2100万镍吨,也就是说,如果粗略计算的话,品位在1.0%-2.0%之间的实际可用镍矿储量,估计应该在10亿湿吨到20亿湿吨之间。
目前,只有印尼国企ANTAM,外企VALE、埃霍曼等几家上市公司每年年报会公布他们本年度的勘探结果,总体上看是基本持平状态,即每年有多少矿产量,相对也勘探出多少新的储量,没有太多的新增储量。至于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地质勘探投入还在继续开采的矿山来说,目前只能说是“打哪儿指哪儿”推着走,或者悠着点慢慢开,谁也不清楚哪天就会“弹尽粮绝”。
那么,近六年来,中外企业在印尼已经生产(出口)了多少镍产品呢?


由于目前印尼本土的镍下游需求基本为零(以后的电池产业发展起来另计),因此目前印尼的镍中间产量全部为出口。如果按照官方和民间的较统一说法,目前印尼的镍产量137万镍吨的话,将消耗各种品位的镍矿量约为1.18亿湿吨/年。如果按照前述表格中的产能全部实现的话,实现年产能388万镍吨,将耗矿3.8亿湿吨/年。因此即使是按照印尼政府认可的镍矿储量(43亿吨)静态计算的话,也只能使用12年左右。如果按坊间认可的20亿湿吨计算的话,只够用5-6年。
因此,进一步加大勘探投入,搞清印尼红土镍矿到底还能挖多久,是两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首选问题,过去不代表将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糊里糊涂过日子。更不能听信某些机构的忽悠,一猛子扎了进来。
除了总储量问题,还有一个各家企业掌控资源的贫富不均问题。
这方面笔者根据公开的信息,大致把目前中资企业和印尼矿山“联姻”的情况总结如下:

说明:1、以上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目前有些只是意向性合作,仅供参考。
2、本图只是示意性说明某些厂矿的供需关系,不完全意味着有实质性的股权收购行为。
3、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冶炼厂都在从其他不同或相同的矿山购买镍矿作为补充。
4、初步分析,本图涉及的企业涵盖了目前印尼80%以上活跃的红土镍矿资源。
和目前已经在印尼扎下根来的业内大鳄们相比,新进入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资源之争,低垂果实已基本被摘尽,合适的收购标的很少,只能矬子里拔将军,也间接造成了目前矿权交易的混乱、价格奇高的变态情况。
笔者在此没有唱衰印尼镍产业的意图,只是友情地提醒那些头脑还在发热的中国投资者,在大举进入印尼镍产业之前,要先考虑好“吃”和“拉”的问题,“吃”就是要得到长期稳定的镍矿供应,“拉”就是要妥善解决好尾矿处理的问题,“拉”这方面限于篇幅就不展开描述了。
综上所述:纵观印尼镍产业,火法冶炼镍铁工艺已经到了下半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半场刚刚开踢。不管当地政府官员吹得多么天花乱坠,中国能够得到宝贵的镍钴资源,中企能在海外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中国物资能够进一步打开市场,中国员工能够在海外挣到钱养家,这些才是硬道理!